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産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範圍,規範種植管理。目前時間過半,這項工作進展如何?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
問:對于轉基因玉米大豆的産業化應用,不少人都很關心,也有網民問爲什麽一定要搞轉基因。這項工作的總體考慮安排是什麽,目前進展怎麽樣?
答:轉基因確實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甚至還有一些爭議。我們也關注到有人說,用常規種子不行嗎?其實,生物育種是育種發展新階段,大體上農作物育種經曆了自然選擇、雜交育種、生物育種,未來極有可能進入智能育種時代。在當前,以轉基因爲代表的生物育種是育種領域的革命性技術,是必須搶占的新領域新賽道,並不是可有可無、可用可不用的。
農業轉基因技術在增加作物産量、減少病蟲草害損失、減少化學殺蟲劑使用、節省人工成本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全球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生産和消費國美國爲例,在轉基因作物尚未商業化應用的1995年,玉米大豆平均每畝單産分別爲475公斤和158公斤,2022年美國轉基因玉米大豆種植面積超過90%,平均單産已分別達到725公斤和222公斤,轉基因技術發揮了革命性的作用。美國種植和消費的玉米大豆幾乎都是轉基因品種。
轉基因技術研發我國並沒有缺席,在上世紀80年代啓動的863高技術研究和上世紀90年代啓動的973基礎研究中早有部署、持續跟蹤。特別是2008年國家啓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以來,我們在基因挖掘、遺傳轉化、品種培育、安全評價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在充分評價安全性、有效性基礎上,一批轉基因品種依法獲得安全證書。2021年國家啓動轉基因玉米大豆産業化試點工作,在科研試驗田開展。2022年擴展到內蒙古、雲南的農戶大田。今年試點範圍擴展到河北、內蒙古、吉林、四川、雲南5個省區20個縣並在甘肅安排制種。從試點看,轉基因玉米大豆抗蟲耐除草劑性狀表現突出,對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轉基因玉米大豆可增産5.6%-11.6%。
在推動試點的同時,相關部門根據《種子法》《食品安全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監管,依法打擊制種、售種、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非法行爲,落實産品標識管理制度,確保産業化應用規範有序。
問:有人擔心現在轉基因技術專利大部分都是國外的,我國進入産業化應用後如何保障我們的品種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人?
答:這個問題不必擔心,我國生物育種研發曆經幾十年積累,已經具備較爲紮實的基礎,現在依法批准試點的轉基因品種都具有我國的自主知識産權。推進産業化應用有利于促進我國自主創新,增強競爭力。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進轉基因抗蟲棉産業化應用,在與國外抗蟲棉品種同台競爭中不斷發展,目前國産抗蟲棉市場份額已達99%。業界都認爲,如果我們一直拒絕應用這樣的革命性技術,我們的農業科技水平和産業競爭力就難以真正提上來,那才會不斷拉大與國外的差距,真正“受制于人”。
問: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轉基因産品安全不安全,比如有人對“轉基因作物蟲子吃了會死,人吃了沒事”總是存在疑慮,還有一些傳言說轉基因食品會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影響後代,轉基因産品安全嗎?
答:安全性是轉基因品種産業化的基礎和前提,轉基因産品上市前都要經過科學的、全面的、嚴格的食用安全評價和環境安全評價,經過批准的轉基因産品都是安全的。我國的轉基因安全評價由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安委會由來自全國各地農業、科技、衛生健康、生態環境、檢驗檢疫等多領域多部門推薦的權威專家組成。我國的安全評價參考國際通行做法,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標准規範要求,分不同階段進行,在任何一個階段發現任何一個可能影響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問題,都會立即終止研發試驗,不會進入産業化環節。
抗蟲作物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産業化應用的轉基因産品,科學家將“抗蟲蛋白”基因轉入到農作物中,使作物具有了抗蟲的效果。實際上,抗蟲蛋白並非新生事物,目前應用最爲廣泛的Bt蛋白(來自蘇雲金杆菌)作爲生物農藥已安全應用了80多年。這種Bt蛋白的殺蟲功效高度專一,只能與特定害蟲(比如蛾類蝶類等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害蟲腸道穿孔死亡。人類、畜禽和其他科目昆蟲胃腸細胞沒有結合這種蛋白的“特異性受體”,轉基因食品進入人體後跟其他食物一樣被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蟲子吃了會死,人吃了沒事兒”。
至于傳說中的轉基因食品會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影響後代等,都是謠言。有關部門和專家用科學試驗和生産實踐的大量數據事實多次予以澄清,但在互聯網上仍然反複出現,誤導了不少人,這些謠言中,有的是道聽途說,有的則是別有用心。
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明轉基因食品致癌。把轉基因食品與癌症扯上關系,源于2012年法國人塞拉利尼的一篇論文。法國有關部門及歐盟食品安全局對此進行了長達六年的研究,耗資超1億元人民幣,結果表明轉基因玉米沒有引發任何負面效應,更沒有發現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轉基因食品與不孕不育毫無關系。相關謠言源于2013年的一篇報道,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男性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事實上,大學生精子異常的說法出自2009年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中提出環境汙染、長時間上網、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大學生精子異常,根本就沒有任何轉基因的字眼。
轉基因食品不會影響後代。轉基因食品在人體中不會蓄積,不會隨著攝入量的增加在體內積累,沒有産生長期影響的物質基礎,不會進行代際傳遞,更不會改變我們的基因,影響後代。目前,國內外已用模式動物小鼠、豬、肉雞等開展了大量轉基因産品的多代喂養試驗。我國有關醫學研究機構對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猴,也開展了長期喂養試驗,證明對後代沒有影響。我們也關注到有的觀點說,爲什麽用動物做喂養試驗而不用人做試驗?這裏要說明一下,采用模式動物進行食品安全性檢驗是國際通用做法,科學發展至今,研究出了一系列世界公認的試驗模型、模擬試驗、動物試驗,完全可以代替人體試驗。事實上,在各國食品安全評價中均沒有用人進行試驗的要求,因爲試想科學家也不可能用一個食品讓人連續吃上十年二十年而不吃別的東西來做試驗,甚至延續到他的後代。
問:有人說國外的轉基因産品都出口給我們了,請問發達國家消費轉基因食品嗎?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嗎?
答:欧美人不吃转基因,这是个以讹传讹的谣言。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美国已经批准了22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近年来,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11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90%。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都在其国内消费而不是出口。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工品。据统计,2021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500万吨,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0%左右,进口转基因玉米300多万吨,占玉米进口总量的30%左右。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也都大量进口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转基因农产品。这些信息在人民日报、農民日報等媒体上都有过报道,不难查到。
大家有時在網上會看到有的國家銷毀或者拒收轉基因産品的消息,這是因爲進出口國家和地區對進入本地市場的産品都有許可制度,未經批准的産品都可能被銷毀或者拒收,這並不僅限于轉基因産品,更不能說明依法依規生産的轉基因産品不安全。
對于消費的是不是轉基因産品,消費者有知情權。我國對轉基因産品實施強制標識制度,如轉基因大豆油、菜籽油,均要求標注“加工原料是轉基因大豆/油菜籽”等字樣。這裏要說明的是,轉基因標識和安全性沒有關系,通過批准上市流通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采取標識制度,主要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農業農村部機關食堂也是從普通超市和農産品批發市場采購食品,如轉基因大豆油等産品一直都在購買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