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黃岩試驗站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 2023-07-28 浏覽量:
【字體:

2023年7月5日-6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農業資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成调研组,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开展实地调研,全面了解黄岩观测站的基础设施、数据平台、产业基地及人员队伍等建设情况和取得成效,与当地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专家及种养大户就黄岩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各观测站点技术研发与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本次调研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与地方联合建站、责能相适的工作新思路,中央与地方凝心聚力为推动黄岩观测站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特色化的高水平发展。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觀測試驗基地目前現狀

調查組實地走訪了院橋水稻種植基地、南城能信生豬養殖場、黃岩蜜橘種源基地、頭陀新下岙茭白種植基地、甯溪田生科田苑科創中心等觀測點位。總體來看,觀測站點的試驗基地建設規範、設施完備、監測及時、手段先進。全區觀測試驗基地采用“4+5+1+1”布局建設,即建有四個觀測分站、五個監測點、一個檢測中心、一個數據中心。經過三年的建設,初步搭建起“觀測分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産能提升”的全鏈條技術創新轉化平台。

(一)觀測試驗有序開展。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以東南山區—平原過渡帶特色作物生態種植模式和政策制度創新爲導向,針對水稻、柑橘、菱白、畜禽等黃岩區主導産業開展下列試驗:

農作物綠色高效施肥技術集成。圍繞浙江省“化肥定額制”限量要求,在水稻、茭白、柑橘試驗區(共計1720畝)開展特色作物專用肥研發和新型肥料品種篩選,集成有機替代、肥料品種優化、施肥技術升級等關鍵技術研發,提出黃岩主要作物綠色高效施肥技術模式。

綠色防控與綜合減藥技術。以水稻、茭白、柑橘、楊梅試驗區(共計1330畝)開展基于生態工程的水稻、茭白綠色生産技術體系試驗,綜合運用綠肥還田、生態工程防控、天敵培育等技術,構建茭白、水稻、柑橘和楊梅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體系。

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建立畜禽糞、稭稈等快速發酵腐熟工藝技術及裝備,實現畜禽糞便、稭稈廢棄物等的快速發酵與無害化處置,開展無害化産物作爲土壤改良劑、覆蓋物等綜合利用應用試驗。完善畜禽養殖場臭氣治理,形成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成熟模式。

(二)數據采集穩步推進。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在5個監測點位(3個種植類,2個畜禽類)定期采集氣象、徑流泥沙水質、土壤墒情、土壤肥力、養殖廢氣、病蟲害監測等數據,實現水、土、氣、生等生態要素全過程監測。目前,觀測試驗基地已記錄試驗數據14條,采集畜牧生産相關檢測數據1285項次,土壤氣象蟲情9萬余次,水質監測21萬項次,合計30.46萬項次有效數據,形成覆蓋全縣主導産業的現代農業全要素動態監測網絡體系。通過長期、系統定點觀測和試驗,獲取黃岩區農業生産資料一手數據,爲我國東南山區—平原過渡帶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和技術支撐。

(三)平台運用不斷加強。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按照“試驗站—試驗區—實驗小區”三級布局,基于GIS實現各類試驗處理、試驗小區方案、試驗數據等可視化展示,並與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數據平台進行實時對接。通過一站式觀測試驗管理,實現試驗點布設、試驗小區管理、試驗數據查詢導出、試驗結果分析評價等業務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同時通過土壤質量長期固定觀測,打造黃岩綠色生産土壤耕地本底數據中心,構建區域化肥綠色減量數字化推薦系統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監測信息系統。

(四)數據分析初步形成。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基于長期固定觀測數據,圍繞減肥減藥、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開展試驗,初步分析了試驗數據,並總結了各類技術模式,爲當地水稻種植大戶、生豬養殖場、柑橘種植基地等提供土壤墒情監控、病蟲害防控預警、農業生産指導、綠色生産示範,目前全區農業應用試驗示範面積累計達3萬畝以上,實現單季稻增産17.5-21.5%,茭白增産2.3%-5.6%,柑橘優質果品率提高20%、産量提高15%、節本增效30%。

二、典型經驗做法

一是聚焦主導産業發展瓶頸問題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黃岩區的主導産業爲水稻、柑橘、茭白、畜禽、楊梅、水産等,觀測試驗基地(站)篩選引進南方優質茭白、水稻新品種,開展構建基于生態工程的水稻、茭白綠色生産技術體系試驗,綜合運用綠肥還田、生態工程防控、天敵培育等技術,構建茭白、水稻、柑橘和楊梅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通過長期、系統的定點觀測核試驗,獲取黃岩區農業生産原始資料和基礎數據,爲黃岩區的主導産業提供服務。

二是結合黃岩辦站特色探索綠色技術成果轉化新路徑。浙江省農科院環土所和畜牧所負責指導黃岩試驗站開展土壤質量、畜禽養殖觀測試驗站點的建設所需軟硬件設備選型與采購以及觀監測數據的采集、分析與上報等。黃岩區農業農村局負責基地、合作主體確定、試驗工作協調和需求反饋等,完成從“實驗室”到“試驗田”的環節。同時,深入基層農戶開展新型技術推廣,與黃岩區種糧大戶合作,開展從“試驗田”到“大田”的技術檢驗修正過程,充分利用觀測試驗基地(站)中試車間的功能。

三是依托科研單位技術優勢建立穩定的高水平人才隊伍。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實行“雙站長”負責制,由黃岩區分管區長和浙江省農科院分管院長全面負責試驗站的各項研究、示範和監測工作。糧油、蔬菜、水果、畜牧4個分站分別明確了兼職人員3-5名,5個定位試驗站分別安排了1-2名專職人員,並由浙江省農科院環土所、作核所、農發所、數農所、畜牧所、水生所、柑橘所等各專業專家提供技術支撐,保證黃岩站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保障持續開展科研觀測的試驗用地依然不足。黃岩觀測試驗基地以頭陀鎮新下岙村良軍茭白(220畝)、院橋鎮水家洋片水稻(1000畝)、澄江街道山頭舟村柑橘(100畝)、院橋鎮蘇樓村羅幔楊梅(10畝)等作爲千多畝試驗基地。但所有試驗用地爲村集體所有,黃岩區農業農村局長期租賃,具有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但缺乏核心的實驗用地,不利于長期固定觀測試驗開展。

二是用于多品種多功能技術評價指標體系亟待建立。數據采集是觀測試驗站建設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開展數據分析和轉化應用。目前糧油、蔬菜、水果、畜牧4個觀測試驗站所配備的設備完全統一、監測數據和指標完全一致。無法形成多品種多功能技術評價體系,對後期形成符合黃岩生態類型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和典型範例提升了難度。

三是缺乏高水平技術型專業人才是面臨的現實困境。目前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已引進3名碩士研究生,但觀測試驗基地(站)缺乏對專業人才技能的培訓,導致工作人員對崗位職責還不清晰,工作推進緩慢,影響觀測試驗基地(站)的長期穩定運行。

四、設施設備配備情況

一是監測點設施設備配置基本滿足要求,但未根據不同試驗差異化配置設備。黃岩觀測試驗基地(站)在水稻、茭白、柑橘等監測分站配備了農業氣象、土壤墒情、蟲情等監測儀器設備70余台(套),基本滿足試驗觀測要求的常規項目分析。但分站間所配備的設備相同,未能根據不同試驗差異化配置設備。

二是檢測和數據中心缺乏部分設備,不能支撐開展全面的檢測。根據觀測試驗基地(站)建設方案要求,圍繞作物生長過程、農獸藥殘留等開展綠色技術試驗。檢測和數據中心配備了植物冠層分析儀等常規便攜式儀器,但尚不具備日常實驗分析需求,目前場地條件還需改造、檢測儀器設備還缺乏。

三是蜜橘科創中心設備未充分整合,影響資源高效使用。浙大田苑蜜橘科創中心配備有激光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大型儀器,用于痕量無機元素和同位素的原位分布成像等,但這些設備未充分整合到觀測試驗基地(站)內,影響資源的高效使用。

五、政策建議

一是建立完善的高效管理制度体系。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管理。整合一批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等职能部门,保持观测试验基地独立管理和运行,提高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完善观测试验站的人才管理制度、引进培训制度,创新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组建专业型、实用型的人才队伍,建立研究机构和返乡创业农民的实训基地。建立动态生态网络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全面共享,提升观测信息服务能力,完善数据管理平台统计分析功能。

二是建立穩定的資金與人才保障機制。夯實資金和人才兩大支柱。一方面強化資金保障,統一設立綠色農業發展專項經費,將專項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並確定適當的比例和增長幅度,保證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切實保障觀測試驗站的日常維護經費。另一方面重視人才培養,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發揮基地青年人才的“能動性”,激發對農業綠色發展的“使命感”,對鄉村基層事業的“歸屬感”。加強與大專院校的合作,出台鼓勵科技落地政策,助推科技成果轉換,深挖合作潛能,實現互利共贏,打造一支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隊伍。

三是建立農業綠色技術推廣激勵制度。完善農業綠色技術推廣獎勵制度,設立技術推廣專項基金,調動廣大農業技術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以補貼或獎勵形式增強種養大戶的參與性、積極性,發揮“頭雁效應”,激發“雁群活力”。針對不同生産經營主體,制定差異化補償政策,以農業綠色技術環境效應與經濟效應評價爲依據,以激活多主體參與綠色生産積極性爲目標,對主動采納農業綠色生産技術的農戶、種植大戶及農業合作組織提供合理的補貼,對支持農業綠色成果轉化的基地及企業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

四是全面提升服務能力打造國家級樣板站。提升觀測試驗站的業務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在“共性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針對試驗對象的“個性化”觀測方案,挖掘監測數據的關鍵信息,集成專家知識與模型算法,服務區域農業綠色技術發展。提升綠色生産技術標准化、模塊化、智能化轉型服務能力,以滿足參數檢驗修正及模式示範推廣爲研發目標,建成技術産品的中試車間和“孵化器”。一方面爲黃岩農業主導産業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也爲地方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建設成爲新階段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的典型樣板。

調研組成員:劉北桦、錢建平、周穎、李思涵、林鑫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