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京津冀地區經曆了持續強降雨,爲了保障京津冀地區防洪安全,河北省陸續啓用7處蓄滯洪區。8月3日,記者了解到,爲了掌握蓄滯洪區情況,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農業災害遙感重點實驗室師生,在第一時間開展基于國産高分三號雷達衛星影像的蓄滯洪區監測工作,生産了國內首個針對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啓用的蓄滯洪區空間分布圖和農田淹沒遙感監測分析報告。

已启用的7个蓄滞洪区空间分布及启用时间图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介紹,自7月30日開始,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農業災害遙感重點實驗室迅速成立了由教師和研究生14名成員組成的科技攻關小組,梳理針對京津冀特大暴雨災害的關鍵環節,根據此次降雨過程特點和蓄滯洪區陸續啓動的情況,對國産高分三號雷達衛星影像數據下載、影像預處理、洪澇災害前後的水體提取與變化監測分析等環節進行了部署和深入分析。
農業農村部農業災害遙感重點實驗室主任黃健熙教授介紹,團隊利用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提供的7月29日至8月1日的國産高分三號雷達影像數據,提取蓄滯洪區農田淹沒情況。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具有自主産權的、首顆分辨率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穿透力強、不受雲雨影響,可以全天時、全天候成像;高分三號衛星有12種工作模式,是世界上工作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且能夠對特定目標進行連續拍攝成像,自7月29日強降雨開始高分三號衛星每天都對京津冀地區掃描成像。下一步團隊將會在農田淹沒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不同農作物(玉米、果樹等經濟作物)進行災害損失遙感監測,爲農業保險理賠、農作物損失核查提供基礎數據。
實驗室副主任蘇偉教授介紹,目前,該實驗室通過疊加分析基于雷達影像數據提取的災前與災後水體,並重點分析7個蓄滯洪區內的農田淹沒面積與受災程度,且在第一時間完成了國內首個針對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啓用的蓄滯洪區監測報告。該報告目前已提交到相關國家部委,爲抗洪搶險和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蓄滯洪區的監測結果表明,利用國産高分三號雷達影像能夠很好的監測大陸澤、甯晉泊蓄滯洪區內自然漫溢情況;小清河分洪區內上遊洪水經過拒馬河、大石河、小清河,從三個方向彙聚于涿州,對保障京津冀地區防洪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
記者了解到,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農業災害遙感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以農業災害遙感爲主要研究方向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近日,該團隊成員將赴京津冀重災區進行災害損失核查和蓄滯洪區農業損失核查。
楊建宇副院長協調監測分析所需數據,並就農田受災面積統計與報告形成進行了部署。該實驗室李雪草教授、曾也魯教授、苗雙喜副教授等均參與了此次報告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