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创能力发展智慧農業

發布時間: 2023-08-15 来源 :解放日報 浏覽量:
【字體:

在上海,農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到0.22%,但郊區鄉村面積超過60%,是典型的“小農業、大郊區”。背靠大都市的郊區鄉村,擁有市場、科技、資金等諸多優勢,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和産業特點,提升農業設施現代化水平,以現代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探索出適應超大城市的鄉村振興路徑,是一個大課題。

日前,上海農業科創谷專家研討會在奉賢舉行。衆多涉農領域的領軍者、帶頭人、實戰家齊聚一堂,商討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思路、新路徑。

在去年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中,上海跻身十强,位列第一方阵。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认为,上海的科技创新基础将利好农业科创谷朝着智慧農業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介绍,智慧農業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涉及众多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于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的背景,上海农业科创谷可以关注智慧農業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人工智能模型及算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及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此外,农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的应用同样会是未来农业降本增效的发展趋势。

找准賽道同樣關鍵。在趙春江看來,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種源農業,包括山東、河南等農業大。谏虾^r業科創谷的體量,單一發展種源農業並不具備明顯優勢,不如另辟蹊徑,積極發展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及育種加速器等方面的探索。

記者了解到,與傳統育種相比,育種加速器具有檢測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通量更大等特點,能夠更高效地對更多植株進行基因檢測和反饋,使科研工作者在實驗室裏即可從大量材料中篩選出最優品種從而形成叠代。趙春江認爲,上海農業科創谷可以借此搭建起種業創新發展平台,走出農業科技發展的差異化路徑。

科创技术的最终落地,依然需要依靠人来完成。要留住人才、激发创新活力,需要有稳定的科研支持。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劲松认为,农业科创谷应开展更自由独立有特色的科研項目,进而吸引不同层次的科研人才加入科创谷的建设队伍,形成金字塔的人才结构。

趙春江提到,從更長遠、戰略性的角度來看上海農業科創谷的發展,持續利好的政策環境支持很重要。對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陸敏表示,上海將強化政策供給,加大在源頭創新、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生態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引導更多優秀人才、技術和項目落戶奉賢,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