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發布時間: 2023-11-08 浏覽量:
【字體: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著力發展産業、穩住就業,努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神州大地處處展現鄉村新圖景。

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産業振興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廣西桂平市,各處可見稻蝦共養的豐收景象。2017年以來,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唐章生幾乎每個月都要來桂平看看他的“蝦寶寶”。唐章生和他的博士團隊在桂平廣泛推廣新技術,讓小龍蝦實現從9月至次年4月錯季上市,進一步提升種養效益。

“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加上科技助力,現在已經可以實現‘百斤蝦千斤稻萬元田’。”唐章生自豪地表示。

目前,在桂平全市已建成的67.59萬畝高標准農田中,4.67萬畝實現了“稻田+小龍蝦”種養模式,爲特色産業提質增效。

这是广西桂平市南木镇朱凤村的稻虾种养田。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鄉村振興要在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上下功夫。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全村正大力打造“五指山熱帶雨林大葉茶”公共品牌。2022年全村茶葉種植面積約1800畝,2023年新增大葉茶種植面積550畝以上。

水滿鄉副鄉長李傑說,通過“村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鄉裏爲農戶提供茶葉種植、采摘、制茶及茶藝等全流程技術培訓,充分利用市裏委派的科技特派員力量,爲農戶提供茶葉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實現從茶葉種植、苗期管護、采摘、收茶以及加工的“一條龍”幫扶,每年能爲每戶農戶帶來過萬元的收入,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曾衍德說。

綠色發展,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培育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模式,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路徑。

作爲關中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陝西寶雞市隴縣擁有廣闊的天然林區和草場,奶山羊和蘋果是當地兩大主導産業。寶雞大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振軍用有機肥“串”起了生態農業循環鏈。

厭氧發酵、好氧發酵、過篩、裝袋……廠房裏,堆成小山般的羊糞經過規模化深加工後成爲了高端有機肥料,價值倍增。李振軍算了一筆賬:4立方米羊糞可以生産出近1噸有機肥,市場價大約800元。“對于養殖戶而言,每年僅賣羊糞做有機肥,平均一只羊就可以帶來近300元的收益。”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華溝村位于馬踏湖邊,一排排青磚白牆的中式建築林立,清新雅致的裝修風格讓人眼前一亮。2009年起,桓台縣對馬踏湖集中開展生態修複,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質狀況。經過十多年的治理修複,白鶴、蒼鹭等珍稀動物時常在湖區出現。

“借助生態優勢,華溝村建成民宿60處、改造農家院26處。既滿足了遊客休閑旅遊的需要,又開拓了農戶增收渠道。”桓台縣起鳳鎮副鎮長尹磊說。

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走進湖南省沅河鎮沅城村,50多歲的楊靜正在自家開辦的特色攝影館裏忙著給顧客化妝。她說,這些年村容村貌的變化,讓她回到家鄉找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我要和大夥一起,把村容村貌建設得更好,讓大家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也歡迎更多遊客來共享美景。”楊靜和村裏的一些婦女共同組建了“巾帼隊”,自發參與村莊公共衛生清掃。

位于貴州省烏蒙山區的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曾是當地最貧困的少數民族村寨。這些年,脫貧之後的化屋村實現跨越式發展。爲了發展鄉村旅遊,黔西市進一步對化屋村實施電網改造、完善通信網絡、增加汙水處理設施和擴建停車場等。

图为化屋村所在的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新华社记者骆飞 摄

古樟成林,冠如華蓋、枝若虬龍。江西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的古樟林沿烏江兩岸綿延十裏。與古樟林相依的千年古村流坑,至今保存著260多幢明清傳統建築。

清晨,打掃好庭院、料理好菜地,陳冬英在自己的餐館裏忙碌起來。“現在流坑村越來越好,遊客越來越多,生意也更紅火了。”陳冬英說。

流坑村在保護古村落風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與之相適的新業態。遊客可以通過觀看沈浸式演出《流芳》、傩舞表演等,全方位、多層次體驗流坑的曆史文化。這幾天,一場流坑“村跑”吸引了5萬多名遊客和群衆參與其中,熱鬧非凡。

“古村謀振興,必須做好‘守正’和‘創新’兩篇大文章。”樂安縣縣委書記艾志峰說,要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融合,延續好曆史文脈,讓村莊煥發新的光彩,讓農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記者郁瓊源、吳箫劍、楊馳、張思潔、葉婧、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