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吉林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啓動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來,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奔赴吉林西部,探索鹽堿地綜合治理的新辦法、新途徑。在他們的努力下,如今,一種適應性強,耐鹽堿、耐澇的植物遠道而來,讓曾經的瀚海泛起了“綠波”。
秋風起時,吉林西部,長嶺縣北正鎮關山屯撂荒的鹽堿地上多了一片“新綠”。看著足有一人多高的茂密青草,想著幾個月前,這裏還是寸草難生的“堿巴拉”,農戶葉樹文總覺得眼前一切美得難以置信。“我們這兒是重度鹽堿地,壓根兒沒想過能長出東西來!天天來看,都不敢相信!”

年近六旬的葉樹文是土生土長的長嶺人,在屯裏鹽堿程度相對較輕的土地上種了三十多年大田,是種地的一把好手。曾經,他也幾次嘗試著想要把無人問津的重度鹽堿地利用起來,卻都以失敗告終。盡管如此,對土地有著深厚情感的葉樹文一直沒有放棄希望。
今年春季,“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項目三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團隊的宋顯偉青年研究員來到長嶺,進行“肥、飼兼用豆科田菁驅動重度鹽堿地改良與利用技術示範”。
得知科研人員在當地尋求合作夥伴,葉樹文幾經思量,決定毛遂自薦。“我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但是人家專家說能行,我就想試試,看看這東西到底能不能長出來,能不能有産量。”

出于對科研工作者的信任和對科學技術的信心,五月中旬,葉樹文在種完了自家的苞米地後,帶著農用機械來到示範區,在科研團隊指導下,種起了此前聞所未聞豆科綠肥——田菁。他說:“這個種子比芝麻粒大不多少,一米播100個,種下去10天還沒怎麽發芽,有點著急。沒成想發出來之後嗖嗖長,倆月就長到將近兩米。前陣子下雨我還擔心會不會澇了,結果水下去之後,雜草都沒了,田菁一點不受影響,一年能收兩茬。”

葉樹文
葉樹文说,田菁是饲草,牛羊都爱吃,当地养殖户众多,已经有不少人打算收购。“销路一点不愁,投入也不算太大,有账算。种上几年估计咱这地也就能好起来了!”他一边说,一边拂过田菁茂盛的枝叶,畅想着盐碱地美好的明天。


田菁——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極爲耐鹽堿、耐澇、耐貧瘠,有一定的耐旱和抵抗病蟲能力。因其爲生于熱帶地區田野間的優良的綠肥作物,植株養分含量豐富。古人視之爲田地的精華,故得名“田菁”。其莖皮纖維可爲麻的代用品,莖、葉可作綠肥和青飼料。
不久前,“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長嶺示範區迎來了專家組,對本年度試種的一百畝田菁進行現場測産評估。“1平方米範圍內,田菁的平均株高是185厘米,平均的株數是134株,1平方米的産量現場實測是3.77公斤,折合畝産是2513.46公斤,根據幹鮮比,預計幹草産量最少在620公斤左右。”

听到专家组负责人宣布结果,不只葉樹文喜上眉梢,曹曉風院士團隊的科研工作者们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团队核心成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宋显伟说:“产量比较满意,超出预期。在这种重度的盐碱地上,我们基本上没采取任何改良措施,只是在种植的时候施加了磷肥,然后就这样种下去了,出苗、生长还都挺好的。”

曹曉風院士團隊
左三曹曉風院士、左二宋顯偉青年研究員
事实上,早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打响前,曹曉風院士團隊便已经开始面向国家盐碱地改良和利用这一重大需求,明确了科研的方向。“我们还是比较注重生物改良,由改良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利用耐盐碱植物驱动盐碱地生物改良更加绿色环保,经济性也会更加好一些。”宋显伟说。
于是,在搜集了800多份綠肥和飼草後,科研人員野外作業、克服種種困難,做了大量實驗,最終選定了耐鹽堿能力強且能産生固氮根瘤的豆科作物——田菁。“田菁在pH10左右的鹽堿地都能生長,對于鹽堿地改土培肥的作用效果非:。此外,它莖葉繁茂,草質柔軟,生物量大,特別是蛋白含量高,初花期整株粗蛋白含量高達24-28%,適口性好,再生能力強,可多次刈割,有很大潛力開發成一種高蛋白優質飼料。”


隨後,科研團隊收集了國內外近400份田菁種質資源,利用野生馴化、雜交選育等方式,成功選育出6個高産、優質的田菁新品系,其中1個已通過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申請,並以此構建了新型鹽堿草地改良技術。

今年,曹曉風院士團隊带着基于田菁驱动的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技术来到吉林,用示范成果再次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不仅让生活在吉林西部的种植户们看到了改土换地的新希望,也为其后续推广赢得了更多认可与支持。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说:“田菁这个技术现在从测产的结果上看基本比较成熟了。下一步,我们还要看田菁翻压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以及田菁收获之后饲喂的效果,这么高的产量再有饲喂的价值,推广的空间就非常大了。”
記者:趙孟秋
編輯:姜力文
吉林广播电视台 | 吉林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