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農墾總局:
为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着眼大局、加强协调,创新思路、健全机制,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各项措施落实落细。一要加強系統設計。统筹种养业、上下游各环节,系统设计先行区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方案,整体推进源头减量、全量利用、末端治理、循环畅通。二要聚集資源力量。利用好現有農業綠色發展項目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和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先行區集聚,合力推進,發揮整體效應。三要健全協同機制。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溝通,推動先行區與周邊地區共建共治,建立上下貫通、橫向聯動、流域協作推進機制,做到目標同向、力量同彙、措施同聚。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3年3月28日
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
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探索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机制,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建设先行区是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推动农业面源汙染治理的重要措施。目前,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已创建128个先行区,引领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在新阶段,依托先行区探索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十分必要。
(一)探索协同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治理的有效模式。农业面源汙染治理涉及环节多、领域广,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要发挥先行区综合平台优势,改变分行业、分专项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治理的办法,促进流域统筹、行业协同、措施一体。
(二)探索整体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治理的工作机制。农业面源汙染治理需要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有效支撑。要发挥先行区要素集聚优势,汇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等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探索系统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治理的技术路径。农业面源汙染成因复杂,需综合施策。要发挥先行区技术集成优势,创制一批优质安全、高效适用的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产品和装备,实现治理技术由单项突破向集成组装转变。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为主攻方向,以模式探索、机制创新、技术集成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工作机制,整体推进提效力,集聚要素增动力,区域联动聚合力,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整体解决方案,示范带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進原則
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统筹种植业、养殖业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设计方案,整体推进源头减量、全量利用、末端治理、循环畅通,提升农业面源汙染治理系统性。
突出重点、聚力推进。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立足各先行区不同生态类型和农业面源汙染特征,聚合力量、突破难点,分类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模式,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集成模式、创新推进。把科技创新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汙染的主要动力,分环节、分生态类型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治理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单项突破和整体治理兼顾的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整体防治水平。
健全機制、協同推進。建立部門協同、行業聯動、全域統籌的工作機制,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先行區集聚,調動政府、企業和農民等積極性,實現目標同向、力量同彙、措施同聚。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在先行区率先建成一批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基地,创新一套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机制,引领带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投入品使用减量增效。科学施肥施药技术集成应用,统配统施、统防统治服务模式普遍推行,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5%以上。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秸秆、农膜和畜禽粪污收集、储运、利用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化机制加快构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7%以上。生态循环模式初步形成。农业产地环境明显改善,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更加紧密,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广,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强化农业面源汙染全链条综合防治
(一)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源头减量。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管理制度,引導農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區間。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種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發展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生物固氮,打造新技術、新肥料、新裝備“三新”集成配套典型,推進化肥多元替代。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推廣應用高效節約型施藥機械和精准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集成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推廣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措施,促進農藥減量。持續推進養殖糞汙減量排放。改造提升畜禽養殖、節水清糞等設施裝備,減少畜禽糞汙産生量。加快養殖池塘標准化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大水面生態增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減少養殖尾水排放。
(二)推進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加快構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現應收盡收、就地利用、高值利用。加強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建制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支持養殖場(戶)建設畜禽糞汙處理設施,推進固體糞便輕簡化堆肥、液體糞汙貯存發酵,支持購置施肥機和田間貯存、輸送管網等還田利用裝備,促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沼氣、生物天然氣。加強稭稈綜合利用。在稭稈資源豐富的先行區,全面推進稭稈綜合利用,促進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分區域、分作物推進稭稈科學還田,提升耕地質量。加快發展稭稈飼料青(黃)貯、膨化等,有序發展稭稈成型燃料、熱解氣化等生物質能,因地制宜發展以稭稈爲原料生産食用菌基質、育苗基質等。加強農膜回收利用。在農膜用量大的先行區,科學推進加厚高強度地膜應用,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農膜回收激勵機制,推進地膜專業化回收利用。分類處置廢舊農膜,支持建設廢舊農膜加工利用設施。
(三)推进农业面源汙染末端治理。治理農田退水。重點在南方水網區和河套灌區的先行區,因地制宜建設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充分利用農田周邊退養魚塘、廢棄坑塘建設生態濕地,構建農田退水排放生態緩沖區,有效攔截農田排水中氮磷物質。治理養殖尾水。在水産養殖量大的先行區,推行複合人工濕地、“三池兩壩”、池塘底排汙等尾水處理方式,發展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實現水産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治理農村生活汙水。科學合理建設農村生活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推行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汙水治理技術,鼓勵居住分散地區建設生態處理設施,探索推進生活汙水與畜禽糞汙、廁汙、農産品加工廢水等協同治理。
(四)推進農業生態系統循環暢通。構建大中小循環相銜接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多樣性、持續性。促進農戶內部小循環。推廣應用“豬—沼—果(菜、茶)”、“稻漁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推行種養配套生産,發展庭院循環經濟。促進種養産業中循環。完善稭稈收集處理、糞汙資源化利用等節點工程設施,培育種養配套、稭稈還田、糞肥施用等服務組織,暢通種養循環鏈條。促進社會層面資源利用大循環。完善綠色加工物流、清潔能源供應、廢棄物資源利用等基礎設施,推動多種形式的産業循環鏈接和集成發展,加快建立植物生産、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種養循環體系。
四、强化农业面源汙染防治全要素投入
(一)推動資金集聚投入。财政资金统筹支持。鼓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统筹节水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农膜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向先行区倾斜,集中投向农业面源汙染防治重点流域、重点环节。建立健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农膜回收处理成效与财政支持挂钩的激励机制。金融资本创新投入。推行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贷联动,鼓励将先行区符合条件的农业面源汙染治理建设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谋划储备一批农业面源汙染治理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对适合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纳入农业农村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
(二)推動科技集成應用。搭建创新平台。将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技术创新作为先行区先行先试重要任务,加强与农业科研院:献,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专家顾问制度,力争每个先行区建设一个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技术创新平台。创新绿色技术。加快精准施肥用药、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全链条组装推广一批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为先行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技术服务。推进转化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探索“科研院校+项目+龙头企业”、“项目+基地+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加快绿色技术模式熟化转化,制定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整体解决方案。
(三)推動主體集合發展。培育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推广、人才集聚等方面优势,提升农业面源汙染治理市场化运作能力。壮大绿色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成应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将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技术纳入先行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等培训内容。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多种类型的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化肥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废弃物集中收集等专业化服务。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运营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展地膜处理、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
(四)推動數字集約賦能。建立数据台账。优先支持开展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的先行区建设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开展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全过程数据监测,及时了解水土气生废等農業資源底数,掌握农业面源汙染治理情况。应用数字技术。将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工作结合,对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提升防治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发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协调小组作用,加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工作统筹,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先行区要发挥好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细化实施方案,强化政策创设,加强督促指导,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強化試點示範。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选择一批先行区率先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加快探索系统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机制。2023年在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各选择1个先行区,结合农业面源汙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实施开展先行探索。其他省份视本省实际,有条件的可自行选择1个先行区开展探索。
(三)強化監測評價。以先行区为重点,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用薄膜残留、秸秆回收利用等关键领域监测。开展先行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将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四)強化指導服務。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开展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的先行区进行常态化指导服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解决技术难题。及时总结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汙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推介,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业绿色发展良好氛围。